叶伟健:宁波“叶一刀”剪出乡亲共富路

       叶伟健,中国林业乡土专家,宁海县伟健果木专业合作社社长。他从19岁开始通过自我摸索,逐渐成长为果蔬嫁接高级能手、农民高级技师,并入选宁波市十大水果能手,成为宁海乃至宁波一带有名的农民专家。广泛涉猎农业科技的叶伟健,为本地农户引进了不少致富的果蔬,今天市场上的反季蔬菜、嫁接西瓜、西红柿、柑橘、黄桃等,都有他的一份功劳。

       让人意外的是,19岁之前的叶伟健竟是一个连锄头都不会拿的“少年公子”。转折发生在1978年,那年,叶伟建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宁海县力洋镇的一个橘场担任技术员。有一次,场里从外地引进了一批西红柿苗种,叶伟建运用刚从报纸上自学来的栽培技术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种植后,长出来的西红柿不仅比别人提早成熟,而且形大色艳,马上吸引了附近农户前来参观,争着向他讨教技术。叶伟建第一次体会到当“老师”的感觉,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一门心思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中。

      早些年,学习新技术的途径少,爱看书的叶伟健就通过书籍、报纸和刊物自学,他抓住每一个可以买书的机会,收集与农业科技有关的书。嗜书成狂是乡亲们对叶伟健最大的印象,“和农业有关的书我几乎都有。”在橘场工作的时候,有不少机会到外地去培训学习,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跑到当地的新华书店买书。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至今每年还会花费上万元用来购买相关的期刊书籍和报纸。40多年来已收藏农科类书籍几千册,并经常免费向各农户赠送科技报刊,进行科技推广。

       在日积月累的自学和实践中,叶伟健的果木技能越来越成熟,特别是果木嫁接、修剪、病虫防治等新技术上受到省市科技院校与研究部门的好评,农民“老师”的名头也越来越响,不少大专院校的老师来找他合作,研发新项目,叶伟健更是如鱼得水,一方面抓住机会,向这些专家学习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一方面配合专家开展科技攻关工作,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自此,除了“老师头”之外,叶伟健还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叶一刀”,从青春少年到年过半百,30年间,谁也记不清他为当地的农民修剪过多少枝、嫁接过多少苗。

      接好父亲的接力棒,推广好父亲的嫁接技术,让更多的农户接收新技术,受益于新品种。

       后来,主攻力洋镇田交朱村良种苗木繁育户他把自己的主攻方向放在了果木嫁接培育上。老叶从附近村庄承包了近200亩土地,长年雇用五六个农民工,种上了杏树、杨梅、金桔、茶花、枇杷等水果和花木,品种达100多种。每到开春之际,邻县象山、三门、天台及奉化、北仑等地的客户,都主动上门购买。由于老叶为人忠厚,待人真诚,培育的苗木质量好,价格实惠,客人往往一批接一批。

       他的手机成了果农的“求助热线”,他对农户的请求几乎有求必应。从青春少年到年过半百,30年间,谁也记不清他为当地的农民修剪过多少枝、嫁接过多少苗。平时只要有空,别人一叫他就会去。有时一天有好几个人到他家来请,可惜他没有分身术。有时自己的活已忙不过来,但别人来请时,叶伟健总是说:既然别人开了口,我怎好意思拒绝呢?许多果农和菜农都以请到他为荣,亲切地叫他为“老师头”。

       现在,叶伟健除了精心搞好自己的苗木基地外,他还悉心教育儿子,培养接班人。儿子叶景川从农校毕业后,也跟着父亲干起农活,几年下来基本掌握了父亲所教的技术。一到春季嫁接忙碌时,父子齐上阵的情景,赢得了村民们赞许的目光。

       叶伟建一开始对农业并不感兴趣,转折发生在1978年。那年,叶伟建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力洋镇的一个橘场担任技术员。有一次,场里从外地引进一批西红柿苗种,叶伟建运用刚学来的栽培技术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种植后,长出来的西红柿不仅比别人提早成熟,而且形大色艳,马上吸引了附近农户过来参观,争着向他讨教技术。叶伟建第一次体会到当“老师头”的感觉,对农业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叶伟建一门心思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中,以科技兴农为己任,为当地农户科技致富服务。

       经过十年来的试验,他从日本引进的柑橘品种“田口”、“由良”试验成功并推广。同时,配合市、县科协为宁海梅大樱桃基地开展栽培技术攻关,成功解决本地樱桃种植的各种难题,取得较好成效;会同鄞州区果树研究所进行大棚栽培“宁海白”枇杷技术研究,也获得了成功。

       拿四根树枝进行嫁接,改良了当地的橘子品种,零售价可达10元每斤的由良品种,已在当地种植了5万余亩,农户的效益大大提升。

首页    乡土专家    叶伟健:宁波“叶一刀”剪出乡亲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