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爱妈妈”农村妇女应知应会 300 问——科学辟谣篇(三)

 

1.新冠疫苗会入侵大脑?

新冠病毒以及所有新冠疫苗的刺突蛋白均包含HIV (艾滋病毒)、Prion (朊病毒,可致疯牛病)以及狂犬病病毒序列,比起普通感染,疫苗注射会使刺突蛋白更快地到达大脑和身体的所有部位。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目前新冠疫苗中的刺突蛋白都基于新冠病毒上的刺突蛋白,并不存在其他病毒的序列。
HIV是逆转录病毒,狂犬病病毒是基因组为负链RNA的RNA病毒,这二者与以正链RNA为基因组的新冠病毒差了十万八千里,更谈不上新冠疫苗的刺突蛋白含有这两种病毒了。朊病毒是一种结构出错的蛋白,并能诱使同种正常蛋白也出现结构错误,与新冠、刺突蛋白一点关系也没有。
另一方面,现在获得授权被正式使用的疫苗都是通过肌肉注射来完成接种的,在这一过程中,相当于局部位置给药,不存在侵入大脑一说。
 

2.空间站航天员都是飘着睡觉?

在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中,航天员用不着床铺,都是到处飘着睡觉的。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实际上,航天员都是用睡袋挂在舱壁上睡觉的。航天员需要用一根带子将自己和睡袋固定在某个地方,否则睡着之后,由于呼吸气体产生的推力,会将航天员的身体推到空中,在舱内飘来飘去。
在我国天和核心舱里的睡眠区,有相对独立的隔间,这也让航天员既能保留自己的隐私,也能在同伴轮流工作的时候不受打扰。
 

3.神舟十二号超载了?

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下方,有“限载2人”的标识。神舟十二号飞船最后搭载三人,严重超载了。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限载2人”这个标识写在活动发射平台上,并不是指飞船的限载。神舟系列飞船最大可搭载3名航天员,而在最近已经试飞成功的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近地轨道最大可以运载6-7人。
“限载2人”指的是平台中心处的黄色盖板。此盖板可活动,火箭发射前盖在这里,以便技术人员对火箭的电气系统等进行操作和维护,到了发射时就会撤掉。出于安全考虑,对承载人数作出了限定。简单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重要部件,能用上的时候很少。
目前,国内最大的活动发射平台用于承载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平台表面积相当于一个半篮球场,自重近2000吨,定位精度达到毫米级。而本次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发射平台,目前已退居国内第二大,长逾24米、宽22米,能适应最大直径为3.35米的芯级箭体。
 

4.只有在很冷的环境下才会出现失温?

在非常寒冷的极端天气下,人体才能出现失温现象。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人体的核心温度是固定的。表面温度有时候可以波动,但一定会尽量维持核心温度 37℃~37.5℃ 的稳定。热了之后散热,冷了之后产热保持热度。
相对于出汗这种散热的方式,产热和保持热度比较被动,调节有限,所以就非常需要外界的被动衣物和住所来帮助自己抵御低温。这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从热带逐渐向寒带扩展的原因,只有具有了一定的保温能力,才能在寒冷地区生活。
当我们缺乏衣物和住所保护,意外出现在冷环境中时,维持不了核心温度,失温就有可能发生,甚至不需要在很寒冷的环境下。通常来说,外界温度越低,风力越大,环境湿度越高,越容易失温。
失温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严重的,人体会顽强地通过代偿机制与这种低体温对抗,所以暴露于低温环境后,会由轻到重逐渐失温。
及时发现和识别失温,快速采取措施非常重要。复温的处理要遵循分级温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专业的施救反而可能加重对身体的伤害。比如不要试图给中重度的失温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大量低温血液回到循环带来的低血压和温度进一步降低会增加复苏失败的风险。
 

5.睡眠中忽然全身抖动惊醒是“猝死”信号?

迷迷糊糊快要睡着的时候,忽然全身剧烈抖动一下,这是“猝死”的信号,说明身体出了大问题。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这种现象叫做“睡眠惊跳”,亦称“入睡抽动”或者“入睡前肌阵挛”。大脑是人体各器官组织的总指挥官,而睡眠是大脑休息的过程。人在刚入睡的时候,大脑的一部分已经睡着了,但还有一部分尚未完全睡着。随着睡眠的加深,大脑放松了对四肢的控制,当大脑被机体内外存在的某些信息刺激时,就可能出现身体局部肌肉突然抽动的情况,这就是睡眠惊跳。
理解了睡眠惊跳产生的原因,就会知道,所谓睡眠中忽然全身抖动是由于大脑“罢工”导致身体抽动来提示我们有生命危险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也并不是“猝死”的信号。据报道,大约60%-70%的人都有过这种亲身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睡眠惊跳大多数是一种生理性表现,常为偶发性质,一晚上不会超过三次,动作幅度也不会太大。如果频繁出现肢体抽动(一晚上超过五次)或因惊跳频繁发作、反复觉醒而干扰睡眠,就需要警惕了,有必要到神经内科或睡眠专科门诊就诊,完善多导睡眠监测检查。这项检查有助于鉴别睡眠惊跳与睡眠期间出现的其他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同时,也可以完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其他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其他病因。
 

6.少吃主食就能治好糖尿病?

戒掉淀粉类食物、少吃果糖含量高的水果、不喝饮料、拒绝加工食品,就可以治好糖尿病。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有很多,大多情况下,病情的好转是饮食、运动、药物等多种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以此为由片面夸大某种特定方法的功效。
18世纪末,英国的John Rollo医生率先注意到低碳水饮食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价值。他所倡导的“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模式”影响深远,让人们认识到高碳水饮食对于糖尿病的不利影响,但也是当前众多饮食误区的思想源头,比如“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随便吃菜不要紧”等等。
如果过度限制主食,长期不进食或极少进食碳水化合物,脂肪不得不过度提供热量,这对以葡萄糖供能为主的大脑和心肌代谢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高脂、高蛋白的过量摄入加重肝肾代谢负荷,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也有可能因此升高。
科学的糖尿病饮食模式并不是绝对、单一的,而是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口味、喜好等,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饮食,以健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继续享受喜爱的食物,而不能盲目追求某种饮食“特效”。
 

7.“上吊式”健身能治疗颈椎病?

将头吊起,随着绳子摇晃、摆动,这种“吊脖”健身能修复颈椎疾患。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吊脖健身”锻炼类似临床上的“颈椎牵引”,热衷于“吊脖健身”的中老年人,以为让脖子受到牵引就对颈椎有好处。
但答案是否定的。像这种不正当的“吊脖健身”,牵引力量远大于临床治疗所需,可能会损伤神经组织、肌肉、肌腱和韧带等,加重病情,甚至可能会引起截瘫、危及生命。
做牵引治疗,我们需要遵循两个原则,即对症原则和适度原则。
在临床上,有两种颈椎病适合牵引:一是慢性颈肩疼痛,通过适度牵引可以使紧张的肌肉松弛,有效缓解疼痛症状。二是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上常表现为上肢放射性疼痛或发麻、感觉沉重及握力减退等症状,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牵引治疗,但切忌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像上述的“吊脖”式锻炼肯定是不可取的。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临床上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有眩晕症状的颈椎病、不稳定型颈椎病”禁做牵引治疗,原因是高强度的“吊脖”式牵引有可能将已经不稳定的椎间盘内核结构破坏,进一步压迫神经,加重疼痛、麻木症状,甚至有可能造成瘫痪、死亡等不良后果。
因此,做牵引治疗前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完善相关检查,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牵引治疗。
 

8.疫苗所含的铝佐剂会进入大脑,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新冠疫苗不能打,因为疫苗中的铝佐剂纳米颗粒(AAN)不能被巨噬细胞(MF)酶消化,会穿过血脑屏障(BBB)传输到大脑造成损害,影响人体健康。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诸如“纳米颗粒”“MF消化酶”之类的专业名词,配套英文简写,一般人第一眼看上去仿佛是专业机构出具的科学解读一般,然而,其中最基础的几个概念就错得离谱。
首先,疫苗使用的氢氧化铝(或者磷酸铝)颗粒直径一般在1-10μm,还远远达不到“纳米颗粒”的水平,因此本身就不存在这样的风险。其次,氢氧化铝根本不可能穿过血脑屏障,因为血脑屏障的孔径允许通过的分子直径上限通常只有1nm(1μm=1000nm),氢氧化铝颗粒别说过去,卡住都没戏。除此之外,在疫苗接种后,由于佐剂起吸附抗原的作用,因此只有极少量会进入到血液循环,但那点铝远低于可能造成风险的浓度,甚至还不如日常从蔬菜、水果中摄入的量。
铝佐剂已经用了几十年,科学家一直在密切关注“理论上的”风险,但是至今没有发现铝佐剂能够对人(甚至刚出生的婴儿)造成实质损害,安心接种即可。
 

9.“听书”只是被动接收信息?

看书是主动学习,听书则是被动接收信息。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视觉和听觉在大脑中同样以电信号的形式编码,同样需要进行深度加工。大脑并不会区分文字和语言谁“主动”、谁“被动”。
文字以光波的形式被人眼接收,再向大脑传递神经信号,最后到达大脑皮层负责处理文字的区域进行分析和理解。声音信号由耳朵采集,到大脑后形成编码,和视觉信号处理的过程差不多大脑对这两种信息都需要进行贮存、识别、记忆和理解。
听书的过程不但不“被动”,其实比阅读还多出了一道工序声音的符号化。汉字其实是表音兼表意的文字,当我们听到某个陌生词汇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去想它是由哪些字组成的,然后再从大脑中提取与之相关的图像。如果需要记住这个词,我们努力去记忆的是这些字,而不是声音本身。因此,听书对大脑的要求其实更高,也更有利于培养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10.接种新冠疫苗将导致病毒“免疫逃逸”?

要立即停止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否则将导致病毒突变,产生“免疫逃逸”。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免疫逃逸”指的是病原体或肿瘤通过不同机制拮抗、阻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免疫逃逸”在理论上虽然有可能发生,但它根本就不是疫苗该背的黑锅。
新冠病毒的各种变异株,在疫苗大规模接种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并出现了更具传染性的变种。即使没有疫苗,病毒感染人体之后,免疫系统也会自己产生对病毒的免疫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会导致变异株的出现。
另一方面,“病毒增加几个突变,就可以抵抗抗体”也是不现实的。在设计各种疫苗的时候,研究者普遍选择了新冠病毒的整个刺突蛋白甚至灭活病毒整体,就是为了刺激人体产生针对病毒各个部分的多种抗体,这些疫苗在病毒变异的情况下也不会马上就失去作用。
 

1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会频繁掉线?

车载北斗定位频繁掉线,“北斗系统”不靠谱。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北斗定位仪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并非同一概念。北斗系统是一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而市场上所谓的“北斗产品”,往往只是某一企业的产品,并不能代表北斗系统。北斗系统具有释放出导航定位等能力,但具体如何去使用,则由第三方软件或硬件,也就是“北斗产品”来实现。假设北斗系统的卫星信号传输真的出现了中断,其引发的也将是大规模的设备失灵,绝不可能是一两台设备的故障。
利用“北斗”的高科技名头忽悠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有些商家借北斗系统之名行炒作之实的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这既是对行业的规范,更是对北斗系统的呵护。
 

12.人为活动是暴发沙尘暴的罪魁祸首?

人为活动是暴发沙尘暴的罪魁祸首。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沙尘暴的发生与人类活动确实有联系,但不是决定性的。自然条件本身才是沙尘暴发生的决定因素,人类活动只是起到加强或减弱沙尘暴的作用。
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发生,不仅仅是从元大都以来800年间的事情,而是一直存在于整个历史时期的。明清时期华北地区沙尘暴的出现频率,表现为准周期的振荡。沙尘暴变化序列与华北同期春、冬季温度的变化存在很显著的负相关,同时也与华北地区的降水序列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如果降水量较多,地表土层湿润,沙尘附着性强,不易扬起,沙尘暴将减弱;如果降水量较少,地表土层干燥,沙尘附着性弱,容易随风飘移,沙尘暴将增强。
 

13.喝纯净水会导致骨质疏松?

纯净水中缺乏滋养人体的“生命离子”,常喝这种水会导致离子流失,造成体液越来越酸,并导致骨质疏松、软骨病等。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饮用纯净水不会导致骨质疏松、软骨病。纯净水是用反渗透或蒸馏的方式制备的、去除绝大多数杂质的水。经过处理后,纯净水中钙、镁、钾、钠等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显著减少,但并非不含任何微量元素。
人体体液正常的pH值在7.35到7.45之间,纯净水属中性或弱酸性,经过人体胃液调和、肠道吸收,并不会改变脏器或其他组织的pH值。因此,对人体来说,喝纯净水并不会让体液“越来越酸”。
纯净水也不会导致骨质疏松和软骨病。一个60公斤重的成年人,其体液重量约为36-42公斤,而他一天的饮水量通常不超过2升。这样的饮水量对其体内的钙离子浓度没有影响,导致人体钙流失的主要因素是年龄、激素水平和膳食摄入等。
 
14.新冠疫苗保护期仅半年?
新冠疫苗保护期只有半年,半年后还要再打。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目前只有半年的数据,不是“只能保护半年”。国家卫健委近日公布:目前通过接种者抗体水平监测,疫苗有效期大概是6个月以上。这是目前监测到的抗体水平时间,不代表免疫只有这些时间。而且,抗体也不是衡量保护的唯一指标。
针对率先接种疫苗者的研究发现,接种者目前已经获得了9个月的抗体监测数据。专家们也在继续加强监测,更长期的保护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15.打了新冠疫苗就不用做核酸检测了?

新冠疫苗接种后产生的保护效果非常好,所以只要出示接种证明,就不用再做核酸检测了,肯定没问题。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根据前期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临床试验研究,接种第二剂疫苗约两周后,接种人群可以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不过,新冠疫苗接种证明不能替代核酸检测报告。
疾控中心介绍,接种新冠疫苗后,极少数受种者仍可能出现核酸检测阳性或发病。原因包括:全程接种疫苗后,个别受种者因免疫失败而未获得有效保护,这部分人群暴露于新冠病毒后,可能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检出核酸阳性或发病;疫苗接种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保护效果,如果这段时间内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检出核酸阳性或发病;处于疾病潜伏期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即使接种疫苗,仍可能因已被感染而检出核酸阳性或发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进行核酸筛查时,新冠疫苗接种证明不能替代核酸检测报告,市民仍需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核酸检测。
 

16.过敏体质肯定不能打新冠疫苗?

有的人是过敏体质,因此特别不愿意接种新冠疫苗,因为疫苗会诱发强烈过敏反应。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中,接种禁忌里有两条和“过敏”有关。一个是对疫苗的活性成分、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第二个是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
目前上市的疫苗里不含抗生素,因此抗生素过敏是不作为接种禁忌的。对于一般的过敏,比方说有些人是过敏性鼻炎,有一些人可能是花粉过敏,因为这些跟疫苗成分没有直接关系,所谓的过敏体质,不是一个疫苗的接种禁忌。真正疫苗过敏的比例其实并不是很高,比较常见的是一些过敏性皮疹,这些过敏可能一下子就过去,很快就恢复了。稍微严重的一点,就是过敏性休克,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是非常低的,一般是百万分之一以下。
因为非常严重的过敏,都是在接种完疫苗之后15分钟左右发生,所以需要在接种点待够30分钟。万一发生相对比较严重的反应,像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接种点都可以及时进行救治,避免发生意外。
 

17.量子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应用广泛?

目前市场上各类“量子商品”层出不穷。这说明量子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产品已经可以进入千家万户了。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市面上这些“量子商品”的共同特点是价格不菲、号称“功能强大”,其关于“科学原理”的神奇描述更是十分吸睛。其实,打着“量子+日用品”旗号的,一般都是在蹭概念、讲故事,甚至可能涉嫌诈骗。
“量子”是一个物理概念,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是描述微观世界一个物理量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量子力学等量子理论研究进展很快,目前主要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其他领域还没有实用化。量子水、量子鞋垫、量子眼镜等等,都是利用量子概念炒作的产品。
如何辨识一件商品到底有没有用到量子科技?这要看它有没有用到量子的相干性、叠加性等特性,如果没有用上,那就是在蹭概念。一个更简单的识别方法是,记住现阶段量子科技还没有应用到大众生活中就可以了。
 

18.三北防护林“开了口子”吹走雾霾迎来沙尘暴?

为了吹走雾霾,三北防护林被“开了口子”,因此沙尘暴就吹进来了。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首先,三北防护林没有被“开口子”,而是在持续修复自然生态。三北工程是我国实施的第一个国家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40多年来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以来,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连续缩减,年均沙尘暴天数从6.8天下降到2.4天。
其次,从科学上分析,消除沙尘暴的重任也不可能完全依靠三北防护林来解决。虽然树林可以阻挡大风和吸附部分沙尘,但不能完全阻止在较高空间飞扬的沙尘。当强沙尘暴形成时,如果风速达到30米/秒(11级风),粗沙(直径0.5-1.0毫米)会飞离地面几十厘米,细沙(直径0.125-0.25毫米)会飞离地面2米,粉沙(直径0.005-0.05毫米)可达到1.5公里的高度,粘粒(直径小于0.005毫米)则可飞得更高。而三北防护林的高度一般只有10-20米,是无法完全阻挡沙尘入境的。
但三北防护林对防风固沙依然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防护林对整个风场的影响范围有限,但对局地、近地面、小范围的风场会有一定影响,对防风固沙有积极正面的作用。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根系的固沙作用、蓄水作用都抑制了起沙。另外,防护林也能减小局地的风场,对局地扬沙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19.“美白针”能一针见效?

不少医疗机构都推出了“美白针”,一针见效可以帮助皮肤彻底美白。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目前所有注射类美白产品都不靠谱,国家也没有批准相关产品。举例来说,一种常见“美白针”的主要成分氨甲环酸属于凝血剂,通常在围手术期作为止血药使用。氨甲环酸到底能不能美白,现在还没有科学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一旦长期、大剂量注射,会有造成血栓的风险。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网络代购的进口美容产品。这些没有经过国家药品管理局批准的美容产品,在进入人体后可能导致感染、排异反应、过敏反应、皮肤溃烂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最好不要贸然尝试商家的推销。整形美容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首先要做到对健康没有伤害,不能以牺牲保护性功能为代价来“变美”。 
 

20.他汀类药物不能长期吃?

对于高血脂的治疗,主要是依靠服用他汀类药物。不过他汀类药物副作用太大,会造成肝肾和肌肉的损伤,不能长期吃。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实,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的地位一样,是冠心病的“基石用药”。新一代的他汀类药物是比较安全的,几乎没有毒副作用,必要时应遵医嘱用药,同时定期监测血脂、血糖、肝功、肌酶。
 

扫一扫

 

关注我们

 

首页    自然教育    “智爱妈妈”农村妇女应知应会 300 问——科学辟谣篇(三)